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汪从学22年矢志不渝建设乡村图书室 “把文化带进村庄,是我一生都要走的路”

  8月4日,岳西县河图镇皖源村村委会二楼一间小小的图书室里,汪从学坐在一张小桌子前,带着刚开始识字的孩子阅读启蒙读物。

  现年77岁的汪从学是河图镇皖源村人,2000年从河图镇凉亭中心小学退休后,他开始了新的事业——为家乡建设图书室,实现“将文化带进这个深山中的村庄”的理想。

  皖源村是守护皖河最远源头的村落,这里山路蛇盘,道险难攀,上山不易,下山更难。交通不便阻碍着村庄的发展,当地村民的文化程度也普遍较低。一心想为村民做些什么的汪从学便想要建设一家图书室,用文化带动乡村发展。“村民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村庄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谈及建设图书室的初衷,汪从学说。

  汪从学的想法得到了村里的支持,腾出村委会二楼一间房间做图书室的场地,他自己又拿出了退休工资1500元,在镇上购买首批图书200余册和两个书架。皖源村离河图镇有28公里山路,道路崎岖不平,来回一趟需要大半天时间,为了将第一批图书和书架运回图书室,汪从学花了整整两天,在山路上跑了四个来回。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他发现这些图书远远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但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为了丰富藏书,他一次又一次下山,一次又一次寻求帮助,但一次又一次被拒绝,“帮助你对我有什么好处”“你这事毫无意义”“在农村传播文化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是那些年汪从学听到过最多的话。但他没有放弃,还不断给自己打气:“不能放弃。”

  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先从报纸上寻找可能会帮助自己的单位和人,然后拿起笔,把皖源村的现状、知识对于村民和乡村发展的重要性等全部写进信里,在结尾处还专门用红笔标注出“最需要农业技术书籍”的需求。就这样,一封,两封,五封,九封……一封封承载着汪从学希望的数千字的求书信从深山寄出,寄到了望江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寄到了中国农业出版社……在汪从学的坚持下,终于有人被他的理想和坚持打动,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岳西县新华书店等单位开始联系汪从学,愿意为图书室提供书籍;皖源村卫生院医生王岳峰也送来了20余本医药类图书。

  《猕猴桃致富图解》《秸秆还田实用技术》《农业机械操作员》……100本、200本、1000本……22年来,为汪从学捐书送书的有机关单位、有公司企业、还有普通百姓,图书种类也得到扩充,儿童读物、经典名著、红色书籍……如今藏书已达5000册,一个综合性的图书室扎进了深山。

  书来了,更要让书发挥作用。面对一些村民不识字的现状,汪从学又干起了老本行。他抱着一本《新华字典》,开始在图书室门前教村民识字,村民遇到书中看不明白地方,他也一遍遍耐心讲解。一本《新华字典》、一个佝偻着的背影,成了皖源村很多村民的“文化初体验”。

  村民张和诉在图书室借了杭椒栽培技术的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汪从学便会耐心讲解,当年种植就创收了3000余元;村民田光勇在图书室学习了羊肚菌种植,现在他的合作社已种植羊肚菌60余亩,亩均年收入超10000元……那间小小的图书室改变了很多村民的生活。

  随着皖源村的发展,那条下山的泥巴路早已被水泥路取代,而在汪从学的眼里,那条早已消逝的泥巴路依然清晰可见,那是见证了他“把文化带进深山”的理想实现的路。“我走了无数次,我不可能忘,也不可能停下,因为那是我一生都要走的路。”

  如今,皖源村村委会接过了图书室建设的接力棒,但77岁的汪从学依然在图书室服务着村民,把余热全部奉献给自己的家乡。

 

(见习记者 管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