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以热爱和执着共谱黄梅新曲

  金秋已来,浓情将至,2020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即将拉开帷幕。

  在“有戏之城”安庆,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在这里孕育、成长,唱响大江南北,走向世界舞台。生于斯、长于斯,黄梅戏离不开这片沃土,更离不开一代一代黄梅人,他们以热爱和执着,将黄梅戏传承和发扬,又感染了一代一代黄梅人,让黄梅戏时时唱、时时新。

  又逢盛会,黄梅飘香,且听梨园新曲声。

  从生活提取艺术

  让艺术回归生活

  9月22日下午5时许,记者在人民路的黄梅戏会馆内见到韩泳时,他刚从舞台下来,妆还没来得及卸。

  韩泳今年48岁,来自市黄梅戏艺术剧院,他是一名演员,也是一名编导。在今年“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小戏展演22部剧目中,除一部由他主演外,还有一部9月21日下午由迎江区文化馆演出的《逆流而上》也是由他创作,并荣获优秀剧目奖。

  韩泳12岁进入原安徽黄梅戏学校学习,17岁毕业,从一名演员做起。在多年的演出生涯中,他萌生了创作剧本的想法,从2005年开始创作剧本,至今已创作大戏、小戏30多部。

  韩泳说,小戏剧本创作,对白和唱词一般3000至5000字,是一部剧的一度创作,在此基础上加以作曲、配器等二度创作,才能形成完整的小戏。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抗击疫情。今年2月,迎江区文化馆找到韩泳,请他创作这样一个主题的小戏。韩泳前后用了一个星期时间,走访真实人物完成初稿,并于3月定稿。

  《逆流而上》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剧中女主角庄小雅是一名护士,她的母亲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十几年前抗击“非典”过程中不幸牺牲。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庄小雅决心支援武汉,父亲却阻止她出征。庄小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了父亲,出征支援武汉。

  抗击疫情,人人有责,韩泳用群众能够深切感知的情节,在观念碰撞、真情流露中,阐述了这样一个感人故事。

  从生活提取艺术,让艺术回归生活。这几年,韩泳结合脱贫攻坚、美丽乡村、文明创建、扫黑除恶、疫情防控等现实题材,以小切口创作了多部贴近生活的戏剧作品。

  “剧本取材于真实故事,通过艺术加工进行升华。要在短时间内,通过演员叙述、艺术手法、舞台呈现去贴近观众的内心,从而打动观众,引起共鸣,这是创作最难的地方。”韩泳说。

  扮靓演员

  呈现黄梅戏的俊美

  为演员仔细粘上头套,再收拢两边碎发,取一根发夹,夹在耳边,一边对比镜中演员的造型,一边调整着……9月18日,再芬黄梅公馆化妆间里,化妆造型师黎俊呈正在给国家一级演员余淑华做人物造型。

  黎俊呈出生在黄梅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让她对黄梅戏有着特殊感情。22岁开始,她便在剧团从事化妆造型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她先后为《西施》《美人蕉》《邓稼先》等众多黄梅戏经典、优秀的剧目做人物造型。在她看来,化妆造型能够帮助完善和塑造人物,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演员走进人物、表现人物。

  与舞台上优雅从容的表演相比,后台就如同一个战场,化妆造型师时刻处于“战斗”状态。“男女一号的面妆每个人至少需要90分钟,再加上发型、服装,一个人就需要近两个小时,如果演出是晚上8点,那我至少要提前四个小时到场。”黎俊呈介绍。

  开演后,黎俊呈的工作并没有结束,每场戏演员的换装对她来说,更是一个考验。

  《邓稼先》中有一场戏,需要在3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呈现邓稼先从青年到老年的转换。黎俊呈不仅需要用酒精将演员的头套卸下,还要重新粘上新头套,其间演员还需要换服装,时间非常紧张。

  20多年的行业经历,黎俊呈为韩再芬、吴美莲、余淑华等梅花奖、国家一级演员等黄梅戏“大咖”化过妆、做过造型,获得过安徽省舞台美术学会学会奖,这是全省舞美领域的最高奖,但今年她却感受到了新挑战。

  “过去黄梅戏剧目多以古装为主,因为没有太多的参照,所以在化妆、造型等方面,发挥的空间很大。”黎俊呈告诉记者,但今年《鸭儿嫂》不仅是一部本土原创剧目,还是一部农村题材的扶贫剧,和时代联系紧密,造型方面发挥空间有限。

  “艺术高于生活,但不能脱离实际。尤其是现代农村题材,人物的发型、妆容、服装要与人物有一定的吻合度。”为了做好“鸭儿嫂”的造型,黎俊呈与导演等主创人员多次探讨,同时参考大量资料图片,反复斟酌后,才有了方案。经过三四稿的修改和不断的调整,人物造型定了。

  20多年深耕,黎俊呈把黄梅戏剧中人的俊美呈现在舞台之上。对于“幕后英雄”的称呼,她笑了笑说:“这都是工作,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

  以灯为笔

  为戏添彩

  “54号灯再高一些。”“面光再强一些。”……9月18日下午,在再芬黄梅公馆舞台上,《鸭儿嫂》正在拍摄定妆照。灯光师刘涛通过灯控台调整灯光,配合定妆照拍摄工作。

  今年32岁的刘涛从业已有10个年头。2013年成为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灯光师以来一路成长,如今,他已能独当一面。

  “灯光不仅能反映导演的风格、手法,也能向观众传达剧目的主题,传递导演思想和价值观,因此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碰撞、反复磨合的过程。”刘涛说。

  从2019年6月拿到剧本开始,刘涛就与主创人员一起,参与剧本分析,从开主创会探讨,到灯光构思出炉,再到与舞美糅合,直到今年4月最终确定,整整花了10个月时间。其间,灯光方案调整了八稿,仅2019年9月份就推翻了两次。

  “灯光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创作过程中,灯光需要根据导演的要求不断调整,舞美方案一改,灯光也要跟着变,一改再改都是很正常的事。”刘涛说。

  不仅如此,每一个场景的灯光颜色、位置、角度都有差别,一部戏下来,多达100多个灯光场景,要一个不差的在灯控台上编号;对剧情和台词了然于胸,从而达到灯光与剧情的无缝衔接;还要装台、对光、对景、合成……

  一两百个灯具的控制、一百多个灯光场景的切换、上千句唱词的记忆,对于一个灯光师来说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何让灯光语汇推动剧情。

  刘涛告诉记者,在一部舞台戏剧中,灯光最大的作用是照明,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灯光逐渐成为帮助剧情推进的重要元素,是剧情的参与者,也是舞台戏剧的一部分。

  在《金粉世家》剧目中,布景全是移片,因此需要大量运用灯光来区别场景、天气,表达情绪,展现人物性格等。“光是有语言和隐喻的。金色富丽、蓝色忧郁、红色喜庆,通过不同颜色的灯光,区别各个场景。同时参考民国时期的资料,制作了吊灯、窗格、火车站名等灯片,以达到以光代景的作用。大量运用灯光制造影子,诠释剧情所需的压抑、情感变化等。”刘涛说。

  从最初入行时的懵懂,到如今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为折子戏打光到参与灯光原创工作,刘涛在深深爱上了黄梅戏的同时,更坚定了人生方向。“希望每一部戏都有进步,做黄梅戏发展的一颗螺丝钉。”刘涛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