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走进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宿松县陈汉乡,尽管已是农闲时,但林地里、山场上一派繁忙景象——有人在栽苗,有人在施肥,似乎春天已经提前到来。倘若时光倒流三五载,这个季节在当地很难看到如此场景。
陈汉乡是皖西南地区典型的山区贫困乡,也是深度贫困乡之一。五年前,这里到处都是茂密的芭茅山和荒废的茶园,许多自然村没通公路,生产环境十分恶劣,不少群众生活困难,一些村子矛盾多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短短数年,这个山区贫困乡旧貌换新颜,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陈汉乡到底发生了什么?陈汉乡是如何让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
冬闲时节,陈汉乡大明村茶园基地里一派忙碌景象。
陈汉乡库南村贫困户齐留人通过养鸡实现脱贫。
改造芭茅山
打造“产业龙头”
精准扶贫,产业是“根”。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产业支撑。如何让“沉睡”的4.5万亩毛竹林、荒废的2.7万亩芭茅山变成“金山银山”?曾是陈汉乡亟待破解的课题。
“受交通、资金、电力、通信、技术等条件限制,芭茅山、毛竹林都一度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导致这些资源被长期闲置,2015年,陈汉乡党委政府精心谋划,迎难而上,吹响了流转改造芭茅山、推动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建设的冲锋号。”陈汉乡乡长贺潮水介绍。
同年,该乡通过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班子,顺利将散落在辖区5个行政村境内的2.7万亩芭茅山全部流转下来,然后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修通了“组组通”公路、改造升级了电网,为吸引外地客商前来芭茅山开发兴办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安徽龙成集团是第一个到陈汉乡芭茅山落地建设产业扶贫项目的民营企业,在当地流转芭茅山1万余亩,建立香榧种植基地1个、油茶种植基地4个。
“我丈夫身体一直不好,以前,为了能够照顾丈夫,我只得经常去县城打零工维持家庭开支。”梅九香是陈汉乡大明村出了名的贫困户。2016年,龙成集团在陈汉乡设立香榧、油茶种植基地后,梅九香在村里介绍下,在大明村境内的油茶基地务工,年均收入达2万多元,这解决了她就近务工的需求,她家也通过务工收入顺利脱贫。像梅九香一样,在龙成集团就业的贫困户达200多人。
如今,共有5家外地客商、3家本地企业在芭茅山落地建设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已形成以万亩油茶、花卉苗木为重点的科技示范园,以万亩香榧、高山蔬菜为重点的现代农林科技生态园。2.7万亩芭茅山不仅成了“金山银山”,而且成为振兴一方经济的“产业龙头”。
做活毛竹文章
发展“毛竹经济”
邓国强曾是陈汉乡邓山村“扶不起”的贫困户,思想极为保守。2016年,在乡村干部反复多次上门宣传下,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将组里60多亩毛竹林承包下来,发展林下养鸡产业。从当年的1000只鸡,现已发展到3万多只。去年,他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土鸡,并同上海一家公司合作,在上海开设专卖店,专门售卖他家的土鸡和土鸡蛋。邓国强的成功是陈汉乡做活毛竹文章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一个缩影。
从2015年开始,陈汉乡围绕集中在辖区8个行政村的4.5万亩毛竹林,做起盘活毛竹资源的发展文章。首先从解决群众运输毛竹难、管理毛竹不方便等现实问题入手,为每片竹山修建了进出通道,切实为当地群众降低了毛竹运输成本。其次加大对山地的垦复力度,使大量闲置山地土壤松弛,更加宜于毛竹的生长和繁殖,实现毛竹增产。
“可以说,毛竹是我们村里取之不尽的资源,过去,家家户户靠毛竹生产裱纸、加工竹器,还做建筑材料。但随着裱纸、竹器逐渐退出市场,毛竹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大不如前了。”白鹤村党总支书记朱学农对此感触颇深。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白鹤村依托3000多亩的毛竹资源,着力引进外资,发展毛竹加工业,创办了首家筷子厂,解决了当地20多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陈汉乡共落地实施毛竹垦复工程26次,垦复毛竹4050亩,不仅使每亩毛竹可增收125元,而且使涉及4.5万亩毛竹土地使用权限的184个村民小组、5692户居民直接获益,获益收入累计达562.5万元。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打造农业示范户等形式,共发展毛竹加工企业3家,林下养殖专业户15家,切实解决了当地居民创业难、就业难问题,使一大批贫困户通过“毛竹经济”实现脱贫。
盘活茶叶资源
振兴集体经济
“陈汉乡是闻名皖西南地区的茶叶之乡,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集体茶园,但受交通不便、面积不大、加工技术落后等因素影响,茶园发挥的效益均不明显。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通过持续加强茶园改造,完善茶园道路交通设施,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引进优质茶叶品种,不断盘活茶叶资源,走出了培育品牌振兴集体经济的发展之路。”在大明村,陈汉乡党委书记朱建纲指着新建的现代化茶园,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扶贫项目资金的扶持下,陈汉乡大明村通过对茶园改造,新增面积210亩,安装无公害杀虫灯165台,使茶叶品质得到提高,注册的“三面尖”绿茶,远销省内外,茶园实现年增收30万元。陈汉乡别河村通过茶园改造,新增面积280亩,年增收20万元,注册的“麻老湾”绿茶,在安徽茶叶博览会上获得二等奖。
如今,茶叶经济与光伏发电、毛竹加工、林下养殖成为陈汉乡村级集体经济的特色支撑。目前,全乡共发展集体经济组织29个,建设茶园基地21个,茶园面积由过去的1100亩发展到3600亩,村级集体年收入累计达200万元以上,同时每年可为当地群众提供400多个就业岗位。
“以前,村级组织因为没有集体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老百姓对村里工作也不是很满意,村情十分复杂。”陈汉乡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通过盘活茶叶资源,全乡13个行政村都有集体收入。现在,村级组织的社会综合治理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干部队伍也有凝聚力了,村里每年都要从集体收入中拿出部分钱,用来建文化广场、图书室和维护村路、清运垃圾等等,群众对村里工作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培育种养大户
发展个体经济
陈汉乡库南村党总支书记廖又红,是库南村娃娃鱼养殖带头人,据其介绍,当初谋划产业扶贫项目时,他和同事发现当地地下“龙洞水”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后经专业机构检测,确认非常适合养殖娃娃鱼。经试养,效果很好,准备在全村推广,但遭到了很多贫困户的反对。
为此,库南村专门邀请专家开展相关培训,并发动党员、能人以及村干部带动,“一对一”结对进行帮扶养殖。同时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等一条龙服务,承诺收益全部予以分红,如果赔本由村里买单。有了这颗“定心丸”后,全村贫困户养殖娃娃鱼的信心十足。不到三年,全村共发展娃娃鱼养殖户89家,年收入累计达160万元。
“一般一条娃娃鱼,每年可长到一斤,一斤纯收入达80多元;养殖100条,年固定收入就能达到8000元。”廖广红是廖又红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廖广红每年至少养殖100条娃娃鱼。通过养殖,廖广红不但顺利脱贫,而且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娃娃鱼养殖专业户。
据了解,近几年来,陈汉乡通过持续落实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技术扶持和销售扶持等措施,实行“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多元扶贫模式,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及贫困户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种养业。
截至目前,陈汉乡共发展农业种养大户58个,解决贫困户就业岗位115个;举办各类技术培训20余次,邀请种植养殖专家进乡到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600余人次,使一大批农户通过规模化种养、科学化种养由贫困户变身示范户。该乡还定期举办经贸活动,推介当地农产品。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将把工作重心由注重脱贫向脱贫和巩固提升并重转变,对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人口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加强检测预警,依托建立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及时提供针对性帮扶,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谈到如何做好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朱建纲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