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原来就是一处荒废已久的旧预制厂,破败不堪。”11月8日,记者赶到杨湾镇产业扶贫综合体时,杨闸村党总支书记姜奎华介绍起了这块24亩土地的过往。
当然,破旧的模样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厂房、繁忙的生产、有序的操作。
从2017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杨湾镇产业扶贫综合体已建成标准化厂房6000平方米。而一墙之隔的院外,新厂房也已完成主体建设,看起来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我们正在逐步完善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目前主要生产丝线、针织布等,产品大多出口欧美国家。”这处综合体的入驻企业,是祥云针织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苏根祥介绍说,公司在此已经投资数千万元。作为一家生产型外贸企业为何会选择在杨湾扎根,又为何选择入驻扶贫综合体呢?
正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家乡镇、村干部的力邀,作为土生土长的杨闸村人,在浙江经营针织业多年的苏根祥一直考虑将企业整体搬到故土。而扶贫综合体投入有共计54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好也为企业降低了不少建设成本,正好十分契合苏根祥的需求。
“在建设扶贫车间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到正好有这样一块比较大的闲置建设用地,适合将多个村的扶贫车间建到一起,集中力量做成一个扶贫综合体,以引进更有实力的企业,这有利于提升扶贫产业的效益和持续性。”杨湾镇党委书记李结华告诉记者,这54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就来自于该镇5个村的扶贫资金,综合体产生的租金收益则按照投资比例分红给各村。
“扶贫综合体建起来,是一箭三雕。”姜奎华说。“村集体收入有了稳定的保障,这是一个好处。另外,变废为宝,把废旧建设用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了,这也是一个好处。再者,还解决了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几十人就近就业问题。”
既然是属于5个村的扶贫综合体,惠及的贫困户当然不止于杨闸村。杨湾镇鸡冠村12组的卢家玉,就是受益于扶贫综合体的贫困户中一员。
“我主要工作就是操作一种叫圆机的织布机。厂里的机器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每个人能操作5台到7台,不算体力活,关键就得时刻盯着,机器不出问题的话,还算轻松。”今年41岁的卢家玉,上有老下有小:75岁的老母亲年老多病,身体不好长期服慢性病药,需要有人在身边;家里两个小孩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初中,没人照料也不行。夫妻俩根本无法出远门务工,而扶贫综合体的落地,帮这一家人解了燃眉之急。自打去年春节后,夫妻俩就都在祥云针织公司上班,到如今算下来每人每月的平均工资在4000元左右。“加起来,我们俩每年也能有十万元左右,脱贫肯定是不成问题。”
目前,杨湾镇扶贫综合体已为附近村民50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其中贫困人口18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而参与投资建设的5个村,每年从中获得集体收入共计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