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天柱山郁郁葱葱,潜山市塔畈乡体元村境内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小汽车往来穿梭、小洋楼熠熠生辉。截至目前,该村三分之二的家庭有了私家车,99%的村民家门前通上了水泥路,人均年收入1.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5万元,贫困发生率仅1.5%。
然而6年前,体元村还只有一条水泥路通往外界,村里遍地是猪粪、杂草、柴堆,人均年收入仅4600元,有私家车的家庭不超过10户,村集体年收入仅2000元,贫困发生率达25.6%,人心涣散、矛盾较多。6年来,在市财政局等部门的帮扶下,该村发生了翻天巨变,多项脱贫举措更是走在全市前列。
人变了:人人有干劲 满是精气神
10月17日,是体元村新村部落成进驻的日子。这天,村民们主动将鞭炮、香烟、花生、瓜子等送到村部。“感谢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是他们带领我村大变样。”这天一早,西林组87岁的村民宋改香穿上新衣、打扮整齐,在家里炒好花生、瓜子,并买了两包香烟和几斤糖果送到村部。椅形组村民陈光福赋了一首诗送来村部:“今天来到新体元,我为新村来留言。庆祝华诞70年,新村新景展新颜。全村干群共努力,会使体元变‘状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的评价,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6年来,驻村帮扶工作队和体元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因户施策,使得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内人人有干劲、满是精气神。
17日下午,该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74岁的脱贫户汪孟启正在对房屋进行再次装修。他家6口人原本“蜗居”在偏远山坡的土坯房内。“那时,墙壁破裂、屋顶漏雨,岌岌可危。”他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2017年他家搬进了150平方米的新房,上下两层、四个房间,两个卫生间、一个厨房。
“一分钱不用掏、就可以住新居,我活了70多岁都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就发生在我家。”汪孟启说,如今他家不但住进了新居,还有了四亩茶园,小儿子在浙江打工,全家一年收入近4万元,日子越来越好了。
景变了:推窗可见绿 宛如画中游
450亩白茶基地、100亩板栗园、30亩猕猴桃园,推窗可见绿、宛如画中游,这是现在的芮湾组。但就在2014年,芮湾组还是沙土遍地、沟壑纵横。“2016年底芮湾组改造完成,下一步还将依靠板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农旅结合、打造乡村旅游。”村支部书记彭代高说。
6年间,体元村不但人变了,环境也有了大改变,村庄内脏乱差的现象基本消除。6年来,村里整合各类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成村党群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村级农村电商服务站及4个村民广场,实施道路硬化河道拓宽、水泥路通到了99%的村民家门口,完成改厕159户、占到全村总户数的四分之一,新修河流5条、新建硬化渠道5000米,改造农田800亩,村内危房实现应改尽改,村民获得感显著提升。
没有产业支撑,脱贫攻坚就是无水之源。6年间,体元村不但改造硬件,而且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施产业脱贫。如今,该村家家户户实现了产业发展全覆盖;村集体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公司,发挥火车头带动作用,有了50亩茶田、预计两年后纯利润25万元,有了光伏发电站、每年可增收5.7万元,有了稻鳖共生示范基地、每年收益达6万多元。
2016年底,体元村便已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虽早已出列,但是我们扶上马送一程,一是保证脱贫不返贫,二是向着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市财政局驻该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李晓宇说。
新举措:走在全市前列
55岁的江长河是芮湾组脱贫户,2014年之前,因儿子脑瘫,生活看不到希望,他打麻将、酗酒,不思发展。扶贫工作队的干部了解情况后,实施责任包保,三天两头上门做工作,还帮他引进外地客商,提供茶苗、负责回收。“得益于干部包保,如今茶叶不愁卖,儿子病情也稳定了,全家一年收入五六万。感觉生活充满希望,有干劲、有盼头。”江长河说。
2014年起,市财政局一直负责包保体元村,而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单位包村、干部包户”措施,就是发源于体元村。
2015年村里建成了全市首个村级自主筹资建设的光伏电站。“体元村光伏电站项目,使村集体有了稳定的经营收入,为全市光伏扶贫工作积累了经验。”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困村搞建设,没有钱怎么办?该村通过成立村级融资平台进行融资,为全市各地脱贫提供了经验。“以村委会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本不放贷。”李晓宇说,通过成立公司,以公司资产作为抵押,以公司法人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使村集体资产一下子就盘活了。
如今,村庄变美了,村民的日子变甜了,大家对今后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彭代高说,体元村一定会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好,不断夯实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基础,力争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