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的蓝莓、龙池的茶叶、太平的桃梨、龙泉的艾叶、硖石的木耳……怀宁县清河乡把发展“一村一品”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着力打造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积极地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走出一条绿色产业扶贫之路。
前不久临近端午的一天,怀宁县清河乡太平村采摘园,几十名工人正在用纸将树上的桃子和梨子小心包起来。“马上就可以采摘了,今年桃梨长势好,我准备通过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将‘太平桃梨’做成响当当的名片。”谈到未来的发展,负责人孙长富充满信心。
“2016年村里被列入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之后,常有游客来采摘游玩,摄影爱好者也常到村里采风,昔日贫困村走上旅游致富路。”村民程银环边劳作边高兴地说。
“我早年在外打拼,看好家乡山水,决定回乡发展旅游,2012年流转300多亩山场种果木,2015年开始挂果。每到六七月采摘季,每天来采摘的游客近百人,既能体验采摘快乐,还能收获爱吃的水果,尤其是放暑假的学生最喜欢来采摘。进入采摘季,游客每天能采摘500-1000斤梨,每斤梨卖3元,平均每天收入2000元,这还不包括我销往周边水果市场的。”孙长富说,采摘园也是太平村的扶贫基地,有11户贫困户入股,每年分红2500元。采摘园需要用工,长工有5、6人,忙的时候需要近20人,这些人都是村里农户,有的还是贫困户,他们剪枝、除草、施肥,每天有60元收入,一年下来人均收入8000元,最高能收入万元。
近年来,太平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上下工夫,村里先后重点打造一个垂钓中心、两处水果采摘园、两家星级农家乐;开发青年水库水面资源,投资22.6万元建停车场、游客休闲中心等设施,投资20万元完善龙太采摘园附属工程。如今两家星级农家乐日接待游客超过400人次。
与此同时,蓝莓也成为改善村民生活的催化剂。金山村有山场3万亩,经济效益低。近些年通过土地流转,8家公司承包了3000多亩山场种蓝莓,形成以良种繁育、规模种植、批量保鲜及蓝莓果、蓝莓饮料等深加工为主要环节的产业链条。这些公司还与京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上线中国特产怀宁馆,怀宁蓝莓首次通过电商平台向全国发售。如今在清河乡,有近百名农户在蓝莓基地工作。今年金山村又引进芜湖客商投资3000余万元,承包山场近400亩种植精品蓝莓,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3万元,还带动本村及周边150名村民就业,达到绿了山场、富了群众、壮了集体的三赢局面。
清河乡龙池村海拔近400米,适合种植高山茶叶。2008年,龙池村原党支部书记陈谋汉带头承包几十亩荒山开发茶园,在他带动下,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如今龙池村茶田面积达2000多亩,茶农平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陈谋汉随后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吸引80多户村民加入,对会员及茶农前期无偿提供茶苗,进行种植、管理、病虫防治、采摘、加工培训,指导茶农进行无公害茶叶生产,茶叶品质得到提升。在他带动下,龙池村初步形成“协会+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成立以来,村民们找到了致富的幸福路径。
春茶采摘期,很多在外务工人员回乡采茶,加上留守的,每年有400人左右的采茶队伍。光是春茶,每个茶农能收入五六千元。收入稳步增长带来好生活。目前,龙池村的茶叶在全国有200余家销售网点,在安庆市区就有40余家。“龙池香尖”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清河乡紧紧围绕扶贫攻坚“减贫摘帽”目标任务,引导种植大户扩大茶园面积,提升茶叶生产能力,按照“党政主导、市场运作”,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生产模式进行,为群众脱贫致富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清河乡艾草种植基地艾叶飘香,走进李达胜的艾叶加工企业,工人正在往锅炉里添加艾叶,加工提炼艾叶精油。
李达胜是龙泉村党支部书记,他按照“企业+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带领群众种植几百亩艾草,每年收割两茬,亩产艾叶300-500公斤、艾秆700公斤,每年亩均增收3000多元。李达胜还对艾叶进行深加工提炼出精油。
“艾草易管理、效益好,一次种植四年收益,一年能收两茬,可实现当年种植、当年收益,收割晒干后直接销往湖北、亳州等地,亩效益在7000元左右。”李达胜说,“我们把艾草种植作为群众致富的新途径、产业脱贫的新亮点。”
“我在艾草基地务工,每天挣百十元钱。”正在干活的贫困户方春苗高兴地说。在龙泉村,像方春苗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有的将土地流转后在种植基地务工,年底有土地流转分红,在家门口上班年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少,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艾草成为了群众增收的“金香叶”,村民们享受着艾草产业带来的“钱袋鼓鼓”的幸福感。
清河乡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结合市场需求,立足当地土壤、气候特点,采取“公司+合作社+种植户”经营模式,依托公司“订单”引导农民发展艾叶种植,开发出艾叶精油等衍生产品,目前艾叶种植1000多亩,带动50余户贫困户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