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财经快讯 >

“资金杠杆”撬动脱贫实效

  扶贫资金,既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也是精准扶贫的“助推剂”,承载着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重要使命。面对扶贫资金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的实际,近年来宿松县强化扶贫资金全过程管理,精准发力,把资金有重点地投向最需要的领域和地方。基础设施不断补齐短板、产业扶贫正在切断贫根、资产收益进一步夯实收入保障……宿松县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杠杆作用,确保扶贫资金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精准投放和使用——让扶贫资金用好用活

  宿松县陈汉乡别河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过去因为交通落后,村民出行十分不便,也制约了经济发展。近三年来,村内新修畅通公路8条,共计11.246公里,20个村民组都通上了水泥路。“有了便捷的交通条件,一家企业落户村里进行荒山开发。贫困群众每年仅在这里务工就可以增收百万元以上。”村党支部书记陈志江说。

  无独有偶。在宿松县二郎镇三冲村,得益于宿松县投入的258万元扶贫资金,在村里实施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使得2350亩农田通过新建和维护农田沟渠、桥涵、灌溉塘堰等水利设施,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水不成问题了,每亩收入至少能提高300元,达到1200元以上。”村民吴正炎兴奋地说,这将是三冲村今年成功脱贫出列的重要保障。

  宿松县地形复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而作为贫困县,地方财力有限。“要让财政扶贫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要找准基础设施、产业扶贫资金等扶贫‘痛点’,精准投放资金,而不是处处撒‘胡椒面’。”宿松县财政局副局长张火南介绍。

  近年来,宿松县进一步规范测算研究、上报审批、分配下达等程序,建立严格的扶贫资金分配流程,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资金核算到项目。2018年,宿松县共投入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377.87万元,盘活存量资金统筹用于扶贫投入为7748.8万元;实际整合涉农资金规模为47922万元。

  与此同时,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针对当地部分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贫困群众不具备创业、就业能力的实际,宿松县还创新扶贫方式,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宿松县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等项目形成资产,并“折股量化、配股到户、收益共享、分红到人”,帮助村集体增实力、贫困户增收益、产业增效益。

  在许岭镇正宏农业的千亩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灯塔村的贫困户村民吴耀华正和其他20多位农户一起给猕猴桃进行田间管理。“在家门口做事,有稳定的收入,每年还有基地400元的资产收益分红,挺不错的!”吴耀华笑着说。

  灯塔村总支书记石志英告诉记者,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里将20万元县财政支持引导资金注入正宏公司。利用这些资金,公司建起了猕猴桃保鲜库,产品附加值得到明显提高。村里的26户贫困户不仅可以有务工收入,还可以享受到资产收益分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2016年起宿松县先后在70个贫困村率先推进资产收益扶贫,2018年又进一步在其他137个有扶贫任务的非贫困村全面推广,并对70个贫困村再追加资产收益扶贫资金投入。

  两年来,宿松县累计投入财政支持引导资金70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4亿元,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1090万元。12826户、34475个贫困人口享受了收益分红,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全程考核绩效——把扶贫资金管好用实

  “扶贫产业资金一部分准确投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一部分用于资产收益扶贫。财政扶贫资金做到了精细使用。”宿松县财政局农业股股长邓禄安说,近年来,在财政扶贫资金的撬动下,全县70个贫困村成功建成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主导产业;99.8%的贫困户有了产业项目,人均纯收入5050元。

  为防止一些地方和部门“不敢花”、“难消化”,让资金趴窝睡大觉,从2018年起,宿松县创新扶贫资金使用监管机制,组建县脱贫攻坚指挥部财政绩效工作专班,对扶贫资金实施全程绩效管理。

  “10月9日,对经财政部门多次催促,仍不主动申请拨付统筹整合扶贫资金的2个部门进行调度;11月23日,对未按时完成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绩效目标录入任务的4个部门进行调度”……翻开宿松县脱贫攻坚指挥部财政绩效工作专班调度会议的记录本,记者看到,类似这样面对面的调度一直就没有中断。

  全程绩效管理使扶贫财政资金动了起来,以更快的速度发挥作用。

  在佐坝乡佐坝村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施工现场,家塘、沟渠、泵站已经焕然一新。这个项目是去年8月份开工的,实施过程中,绩效专班发现项目资金结余量较大,影响了工程进度。“专班组织调度,及时解决了施工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优化了施工组织设计,并采取多点作业、同步施工的办法,推进效果明显。目前,项目已经顺利完成。”宿松县防办主任张勇刚说。

  宿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

  党的十八大后特别是2014年以来,宿松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系列决策部署,围绕“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总体要求,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这其中,管好用实扶贫资金,实现脱贫精准见效功不可没。

  2014年以来,宿松县共投入各级各类财政扶贫资金108.85亿元。通过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县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五里乡六圩村利用70万扶贫产业发展资金,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立了年存栏10万只蛋鸡生产基地,带动全村230户贫困户受益,户均增收2630元;破凉镇黄大村成立了宿松县黄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全村106户贫困户每年分红3000元以上,并逐年增加;趾凤乡8个贫困村都建立了村级电商服务站,通过电商带动200多户脱贫,带动本地竹笋、蜂蜜、茶叶、石斛等农副产品走出大山,销往全国各地……

  这样的脱贫场景在松滋大地随处可见。

  面对扶贫资金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的实际,宿松县强化扶贫资金全过程管理,把资金有重点地投向最需要的领域和地方,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杠杆作用,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奏响了一曲决胜脱贫攻坚的凯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