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庆”下的“园区版图”
加快开发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与承接平台,尽快形成“园内配套、园际协作、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增强通过产业链吸引并锁牢企业的能力,是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安庆加速崛起的关键所在。
市发改委根据省、市有关精神和要求,委托安庆师范学院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研究中心,历时一年,并广泛征求意见,编制完成了《安庆市产业承载平台与园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近日正式印发实施。
《规划》涵盖了全市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已批筹和拟筹建的省级开发区以及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限到2015年,重大事项展望到2020年。
园区发展体系初具雏形
园区兴则工业兴,工业兴则百业旺。近年来,我市园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在园区发展层次和规模上,已形成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以省级开发区为主体,以乡镇特色经济板块为补充的园区发展体系,各园区竞相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园区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要素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一类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60.8亿元,超园区去年全年工业总产值。另外,我市园区特色逐步彰显,主导产业日益明确,已成为全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连续多年,园区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超过全市的80%。
新形势提出新要求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启动,为我市园区发展带来了地位提升、政策支持、交通发展、产业转移等诸多机遇。当然,我们也冷静地看到,与皖江城市带的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的园区相比较,我市园区发展还存在财力支撑不足、交通瓶颈制约、创新能力薄弱、经济开放度低等劣势。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新形势,也对我市园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扩园升级与集中区建设要并驾齐驱,园区重组与整合要齐头并进,先行先试与推进创新须耦合共融,产业发展硬环境与软环境须整体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支柱产业须协同推进。
发展目标已经“锁定”
根据《规划》,我市园区建设将以建设“大安庆”为理念,以产业承接为手段,以“特色立园、聚式强园、链式扩园”为承载思路,促进产业的科学、合理、有效承接,形成主导产业发达、空间集聚明显、产业结构合理,资源集约利用的产业发展与布局体系。
我市产业承载平台及园区建设的战略定位是:依靠创新合作机制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承接发展环境,真正打造成产业转移的优选区;依托石化产业,大力发展下游衍生产品,构建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生物质化工循环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依托华茂和现有纺织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积极承接纺织服装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轻纺产业基地;发挥现有产业、区位和资源优势,做强做优产业承接载体,成为承接发展汽车零部件及船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食品加工以及文化旅游等产业的示范区,真正成为“园内配套、园际协作、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成功典范,成为引领安庆转型发展、加速崛起的主要增长极。
我市园区建设的近期目标为:到2015年,全市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6平方公里,GDP超过11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超过700亿元,财政收入力争达到120亿元;远期目标为:到2020年,形成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及船用设备三大千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居省内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50%以上。
构建“一核两带两轴六组团”产业框架
进行园区建设,布局是关键。《安庆市产业承载平台与园区建设规划》中,对我市园区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进行了详细规划。
我市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交通快速通道,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构建“一核两带两轴六组团”的产业框架,加快安庆产业组团和铜池枞产业组团发展,打造对外便捷承接产业转移、对内统筹发展的产业空间体系。“一核”为宜城—枞阳—怀宁集聚核;“两带”为沿江临港产业带和沿合界高速、合九铁路等交通主干道的加工制造产业带;“两轴”为济广高速产业拓展轴、济祁高速产业拓展轴;“六组团”为除枞阳、怀宁外各县(市)的开发园区。
目前安庆市域产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核心带动,因此,该《规划》提出,做强做大安庆城区产业是实现市域跨越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因此必须要把握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扩区和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宜城现有的产业基础,促使其尽快壮大,真正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辐射源”。要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全市工业经济整体发展品位;发展主导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工业楼园,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完善城市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构建安庆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区;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直接产业、关联产业、依存产业、派生产业;整合安庆市区与怀宁、枞阳园区的发展,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都市发展核,并为未来城区东进北扩留下空间。
另外,该《规划》还提出,要培育产业特色板块,重点建设石油及精细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与船用设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印刷包装、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创意等八大产业集聚带,并进行了细化。
构筑宜城板块园区“2+6+1”发展新格局
加速宜城板块崛起,园区的作用举足轻重。“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如何推进城区开发园区建设?《《安庆市产业承载平台与园区建设规划》给出了答案:全力推进宜城板块园区的整合升级,构筑“2+6+1”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我市城区现有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观经济开发区、海口经济开发区、大桥经济开发区、临港经济开发区、化学工业区和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共7个开发园区,经过近10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我市园区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但另一方面,各开发区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产业布局混乱、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影响了宜城板块整体优势的充分发挥,进而影响了全市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因此,对开发区(园区)功能进行整合提升,不仅是解决当前我市开发区产业结构雷同、产业层次偏低、协同竞争力不强的应急之举,而且是关系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成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跨越发展的长远之策。
根据《规划》,我市将着力构筑“2+6+1”的园区发展新格局,最大限度提升和发挥开发区的整体产出效能。
据悉,我市将集中资源重点建设“两大开发区”,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品牌优势,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桥经济开发区和临港经济开发区整合为“东片”开发区,重点发展轻工纺织、机械与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将化学工业区、大观经济开发区、海口经济开发区以及环石门湖开发区域整合为“西片”开发区,并积极推动与怀宁开发区联动发展,构建安庆—茶岭—高河工业经济走廊,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通过整合,使“东、西”两开发园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两型产业为核心,现代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支撑,先导性产业、战略性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协调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产业体系。
我市还将按照优化提升、做精做强化学工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车船零部件工业园、食品工业城、新兴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等“六个特色园区”的要求,集中资源,实现以整合拓空间、聚要素,以提升促创新、促发展,成就三大千亿产业和三大特色产业。此外,我市还将充分发挥一个临港产业功能区的作用,大力发展临港经济。
相关新闻
- 成立体育俱乐部居民健身在社区(2011-12-5 16:49:52)
- 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预算收入任务提前完成(2011-12-5 16:48:58)
- 我市实地核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2011-12-3 17:24:24)
- 安庆首个风力发电项目获批(2011-12-3 17:23:50)
- 我市追回少报漏报社会保险费500万元(2011-12-3 17:23:23)
- 2012年市辖区新农合补偿比例大幅提高(2011-12-3 17:22:58)
- 立体大交通 安庆再布新局(2011-12-1 17:53:26)
- 从“传统”向“现代”变身(2011-12-1 17:43:15)
- 新品价高翻新羽绒服热起来(2011-11-30 15:43:12)
- 安庆市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完成(2011-11-30 15: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