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概况 | 安庆论坛 | 跳蚤市场
安庆地区综合门户网站

乡村挂面坊 焕发新活力

2011-12-12 17:53:37 安庆热线 来源:安庆热线 浏览次 【 】【打印】【关闭

以小麦粉、食盐为主要原材料,经全套手工加工并自然晾干的农家挂面,是热情好客的皖西南山区的庄户人用来“烧茶”待客的传统美食之一。在五花八门的各色机制面“风光无限”的市场经济大潮下,这种原汁原味的手工挂面与众多的乡村“老手艺”一起,曾一度撤出了生活的餐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暖融融的冬日阳光洒满天柱山西北麓的潜山县水吼镇马潭村,山窝里的风吹拂着小麦粉特有的香气。在一栋干净整洁的农家楼房前,村民徐胜利和她的妻子陈杏园正在给一排排手工面逐一拉伸、上架、晾晒。
  今年48岁的徐胜利,读完初中后就在家里跟父亲学做手工面。那时候乡下还根本没有“机制面”一说,农村人家在过年之前,都要用生产队里分来的一些小麦,晒干后拿到村里的“面坊”里兑换几斤干挂面。“一般10斤麦子可兑换8斤干面,另外按每斤干面两三毛钱的加工费付给面坊师傅。”徐胜利说,在当时的农村,会做手工挂面的面坊师傅可算得上是一个格外“吃香”的行当。
  “做挂面是个累人活,大大小小的工序有十几道,每一道都不能马虎。要熬夜和粉、盘条、上筷子,还得趁好天气上架、抻面、晒面和收面。”聊起挂面的“过去”,人到中年、不善言谈的徐胜利说得情真意切,有板有眼。
  徐胜利介绍说,以前比较大的村庄都会有一两家挂面坊,加了盐的挂面煮起来很方便,一口茶的功夫就能端在手上吃,省时省力省柴火。另外,挂面又叫长寿面,乡下人家原先一直都有用手工挂面“烧茶”待客的习俗,用挂面做主料,再准备些腊肉或者一只鸡腿,煎一个喷香的荷包蛋,热气腾腾地端给客人,以示主人的盛情款待。“特别是农村人家办红白喜事的时候,更是少不掉手工挂面这个‘主角’。一场喜事办下来,至少需要半箩筐挂面。”老徐笑着说。
  分田到户以后,徐胜利的父亲花80元钱把这套原先属于生产队的面坊工具全部买了下来,继续从事手工挂面的业余加工、兑换和销售。然而没多久,随着各种包装精致的“机制面”涌入农村市场后,老徐家的挂面生意就越来越淡了。好不容易跟父亲学徒出师的徐胜利,也一度放弃了做面的手艺,到江浙一带过起了东奔西跑的打工生活。
  “起初是因为销量有限,后来是因为做手工面不太划算。” 徐胜利简单地算了一下帐:一个农村劳动力帮人打零工一天就能得到七八十元工资;而面坊师傅加工一钵面粉的手工挂面(每钵面粉约40多斤),至少需要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产出约40斤左右的干面,每斤干挂面的销售价大体为4元钱,扣除小麦粉购进成本,面坊师傅一天总共只得到八九十元钱的收入。
  为何老徐现在又重操旧业,干起了这个“不太划算”的老行当呢?老徐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常年在外打工奔波也不是个事。三年前家里盖起了新楼房,从山坡上搬迁到了宽敞的路边,我就想回家找点稳定的事儿干。”再加上这些年家家户户的日子越过越好,很多人经常跑来老徐家问可还做挂面,夫妻俩一合计,小小的手工挂面坊就这样重新开张了。
  “虽然手工挂面没有机制面好看,但要买的人却越来越多。就连城里的人也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三天两头地就有人找上门来买手工挂面。”说到这,徐胜利的妻子陈杏园开心地笑了。这笑声,是发自心底的喜悦和甜美,就像那一排排悬在木架上细如垂柳的挂面一样,在温暖的阳光下漾动着撩人情怀的乡思,飘溢出回归本源的徽风年味……
  但愿这个老技艺、老行当,能在与老徐一样的乡村能人手里传下来、传开去,并在未来更加美好的日子里,焕发出新的内涵与光彩。

 

  图为:阳光下的挂面,条形分明,色泽浅黄,近看如金丝万缕,晶莹剔透;远看像一朵朵半月形的云彩,又像是一匹匹飘在木架子上的手工布。

 
  图为:“面匠”徐胜利正在给手工挂面盘条、上竹筷子。

 
  图为:徐胜利的妻子在协助丈夫拉面、上架和晾晒。

[责任编辑:不详]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客服中心 | 网站招聘 | 建站服务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8 www.aq36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庆热线
Mailto:webmaster@aq365.com TEL:0556-8788365 1386660295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1.B2-20070020 皖ICP备05000670号